top of page
作家相片Fanna Chen

端陽午時養生哲學

地球能量及節氣角度論

端午節接近二十四節氣「芒種」是典型的夏季節氣,它預告大家天氣要開始「炎熱」了。「芒種」的意思是:此時稻子已經結實成「種」,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芒種」。所以在各國的端午季節也同樣有許多祈求五穀豐收的祭典儀式,「芒種」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到了這個時節,梅雨季節就要結束,天氣會越來越熱、越來越乾燥。氣候將從陰雨綿綿的梅雨季,轉變為夏季午後雷陣雨。有句農諺「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意思是說:在炎熱的「芒種」時節,如果有大雷雨降臨的話,就是作物豐收的好預兆。印度文化中在這季節稱為Shrawan moonth是印度太陽曆一年中的第五個月,有些傳統的印度人仍然在這個月份進行齋戒和各式祈福儀式,將這期間視為吉祥時期,婆羅門種姓透過Shravan Maas Shiva Puja齋戒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惡習。在這個月裡,宇宙超級受到濕婆神(濕婆元素),這個月以修行儀式做為獻身濕婆神,來淨化心靈、強化感官以提升身體和自我(靈魂)。


數字能量

“五”甲骨文書寫形式為“二”字中間加個“X”。“二”表示天地“X”;表示陰陽二氣在天地之間交錯,這呼應了「芒種」節氣生物繁衍豐收的意涵,“五”表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印度則代表地、水、火、風、空,是由陰陽兩股能量研華為三而後衍生物質體時則進化五,因此人類文化的數字五代表自由意志,是陽性數字,也是各種生命繁衍活動力最強之時,故華人社會將雨季來臨之際的農曆五月五日訂為端午除煞之日,古時又稱「毒月」、「惡月」,因為端陽屬陽土,陽土欲雨水就正是地球處於襖熱又潮濕的時期,人們處於這樣的地球環境,也同樣會有許多身體健康的問題產生,古人認為這一天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日子,又叫做正陽節。因為此節氣容易發生流行疫病,為了防止疫病傳染,古人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展開衛生防疫,也是人類最早的衛生防疫節日。

說到了衛生防疫,這季節當然是屬於女巫們大展身手的節日了,芳香化濕及預防病媒工作芳療師捨我其誰呢~?


端陽午蒔紅茶的奧秘

我們提倡端午節喝紅茶或香料茶,O’SUN愛喝茶研究自然療法當然也不能免除深入瞭解茶在人體的機轉作用,紅茶在六大茶系中屬於重發酵茶屬性溫熱,對於胃寒脾虛的人尤其適合,而近年來台灣少數製茶師開始於端午節當天特製午時紅茶,但大多數的製法是在端午正午午時採收茶菁,但其實午時紅茶比較好的作法是端午節當天清晨採收,利用午時正陽來日曬委凋茶青,讓茶葉吸附端午正陽的地球能量,這時做出的紅茶特別能將身體的濕氣排除。

紅茶屬性在五行中屬火,是直接對應心輪的能量,而因為經過重度發酵後製成,也能對消化系統有所幫助,若以中醫角度來看,若有脾溼(脾濕型人身體散熱不易、痰濕體質,容易有皮膚問題等)問題的人,其心臟跳動也通常較弱,因此喝午蒔紅茶時會特別容易感覺到身體暖活、容易發汗,也同時解身體悶熱褥濕的感覺。

端午節並非華人特有文化

端午節的由來一直是說法不一,眾說紛紜。就算是華人社會也都有不同的說法及過節方式,大部分台灣華人將它視為是紀念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

但其實O’SUN每年旅行東南亞各國,比較相信的說法是,這一個節日在遠古代流傳至今,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又甚至是在更早的前一個人類文明留下來的傳統。根據東南亞各國的許多文獻上的記載,以及歷代相傳流行下來的許多端午習俗,五月均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如在中國有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在印度、尼泊爾則掛上蛇神Naga圖像。但不管是華人文化、日本、印度文化,在這個季節有個共同的符號及象徵意義,那就是和龍(蛇)與水有關,避邪驅毒,却痰除濕熱等。

亞洲各國端午風俗各不同。由於不同地域歷史的變遷均及文化沿襲的差異,在端午節時所舉行的活動也不全一樣:

台灣原住民

宜蘭二龍村龍舟競渡的起源,現時不論是宜蘭官方文件還是大眾主流說法,都強調二龍競渡與噶瑪蘭平埔族的淵源,認為這可能是居住於奇蘭武蘭沙洲之地、番割田的噶瑪蘭人聚落間生活兼具娛樂與運動功能的活動或以競渡方式驅逐水中精怪和祈福超渡溺死亡魂之儀式,目前則認為是噶瑪蘭人回到淇武蘭港,祭拜祖靈與河(河中鬼神),舉辦Laligi海祭或補魚祭之活動。後來雖漢人入墾奇蘭武蘭與洲仔尾(沙洲末端之地)混居,仍然延續著這個習俗。

由葛瑪蘭族海祭、阿美族捕魚祭之文獻,可得知有多項特徵與二龍競渡完全相同: 1.春末夏初舉辦,時間並不固定 2.在河邊進行,族群有捕魚用具與船隻 3.為男性的活動,女子不能參加祭典 4.祭拜祖先與河海中的靈 5.活動持續兩三天以上 6.外地族人均會返鄉祭拜河中的神靈(漢人來後稱為老大公),參與祭典,像村中的過年。由以上特徵可知,二龍競渡與葛瑪蘭族Laligi海饗祭或補魚祭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反推亦可得知葛瑪蘭族在退往花東前在河邊即有Laligi海饗祭或補魚祭活動。(參考維基百科:二龍村龍舟競渡)

印度文化

Naga那伽仍然是許多受印度文明影響的亞洲國家(如印度,尼泊爾,東南亞一些國家等)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Naga那伽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掌管泉水、井水和河流的神,也調配雨水帶來豐收;但是同時也可能帶來洪水和乾旱,那伽的形象和水聯繫在一起,因此泛印度文化地區相信那伽會帶來五穀豐收。古老的吠陀文獻提到,吠陀中的宇宙之神和河川之主婆羅那被認為是那伽族之王,他的這種屬性也許是因為其與水的關係而來的。在往世書和摩訶婆羅多中提到,據說眾天神和阿修羅為了得到不死甘露,聯合起來奮力攪乳海;他們用曼陀羅山做攪棒,用那伽之王婆蘇吉當絞繩,最後成功地獲得了不死甘露,O’SUN想到了白素貞語法海的故事啊~,這是除了吳承恩的西遊記之外,又一則印度神話故事與中國神話撞劇本的另一章。除了婆蘇吉以外,著名的那伽還有舍沙(毗濕奴大神的忠實夥伴)和女蛇神摩納娑(這不就是蛇魔女杜蕾莎嗎?不過印歐文化同源不意外唷~)。但是在印歐文化中蛇神的能量是代表神聖具有保護力量的意思,南美的薩滿蛇的能量代表靈性的昇華,古希臘代表醫療的圖騰徽章也都有蛇,這和中國怕蛇的文化差太多,但老實說白蛇傳裡的白素貞其實是個善類啊~在尼泊爾蛇神可是會趨避許多毒蟲和傳染病媒蟲的好夥伴,他們會在這季節於門口貼蛇神的圖像來趨吉避凶呢。


艾草菖蒲避邪清新空氣:

這個季節天氣炎熱、潮濕多雨,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不僅容易孳生細菌、食物腐敗,山林野外間更常瀰漫有毒的瘴氣,各種昆蟲、蛇類都在此時出來活動。

古人將蛇、壁虎、蠍子、蟾蜍、蜈蚣視為「五毒」,因五毒出現的時間,也是疫厲流行的季節,為了避免疫病的發生,古人從端午這一天開始避邪、防疫。為了避邪防疫,古人在端午這一天喝雄黃酒,雄黃酒除了服用外,大人也會以手指頭沾雄黃酒,在小朋友的額頭上寫個王字,或在身上其他地方畫符,或是在居住處噴灑,但因為雄黃是有毒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攝取過量會引發砷中毒。

在門口掛上艾草、菖蒲,古書《荊楚遂時記》描寫當時情景:「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袪毒氣。」菖蒲的葉子為劍形,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取避邪之效。

除了懸掛菖蒲、艾草之外,古人也會在端午節時配戴香包,取化濕避穢之效,禮記記載:「男女未冠笄,衿纓皆佩容臭。」容臭就是香包,香包內有硃砂、雄黃及藥草,常用的有艾草、菖蒲、檀香、薄荷等,具有殺蟲滅菌、刺激腸胃蠕動、清心醒腦之效。

以現代女巫觀點來看,在門口懸掛菖蒲、艾草,當然可以以其他精油擴香取代,同樣能減少病菌孳生遠離疫癘疾病。

冰冷食物易致身體不適:

無論古今端午時節是潮濕炎熱的氣候,O’SUN小時候常聽祖母口耳傳授「端午過後才收冬衣」的習俗。意味端午時節天氣炎熱,容易食慾不振、脾濕困土,但又喜好冰品冷飲、瓜果生菜等寒涼食物,如此便容易引發身體不適,如腸胃型感冒、急性細菌型痢疾、腸病毒等,這些都是端午節氣常見的疾病。


O’SUN整腸健胃排寒除濕,建議保養配方:

胃部排寒:生薑+山薑+莎草+檸檬香茅

脾虛補陽:穗甘松+沉香醇羅勒+紅薑+薑黃

大腸排寒:山薑(畏寒人用山薑、生悶氣人用莪蒁)+甜馬鬱蘭+甜羅勒+歐芹籽

2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